document.write('
')发布:2022-08-02 20:50:26 来源:tzgh.org 作者:泰州新闻网 136次
洛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洛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
发展规划的通知
洛政〔2022〕3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洛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6月17日
洛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的重要论述,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旅游工作部署,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以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目标,积极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构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一)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洛阳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推进“书香洛阳”建设,建成洛阳市图书馆和少年儿童图书馆,建成投用城市书房205座,全市藏书107万余册,年接待读者900余万人次,改造提升6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纳入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15分钟阅读文化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成旅游公厕793座。智慧旅游建设实现由“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获得全国“十佳智慧旅游城市”“河南智慧旅游创新城市”称号。持续推进景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全市15家景区获评河南省景区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
(二)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
组建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对我市文艺作品从谋划、创作、排演全流程指导把关。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组织全市戏曲人才比武,加强对戏曲表演创作人才队伍的管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举办“马金凤艺术周”活动,传承发展“马派”艺术,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创作修改豫剧《大国工匠》、曲剧《白云朵朵》、舞剧《玄奘》剧本,成功排演豫剧《洛神赋》、青春版豫剧《花木兰》。每年举办洛阳新年音乐会、新春戏剧晚会和市委市政府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圆满完成2021年央视戏曲春晚洛阳分会场录制工作和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
(三)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加强
颁布《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三个制定保护条例的城市。开展河洛文化资源普查,实施“留住河洛乡愁”“非遗驻校”“非遗驻社区”计划。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出版《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汇编》,编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简介》。举办“线上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开展非遗带货直播活动。2021年,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
(四)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着力推动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伏牛山全域旅游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全域游”,唱好“四季歌”,推动洛阳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着力打造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东方博物馆之都“新三篇”,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应天门、九洲池成为古都文化新地标。谋划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大谷关客家小镇等一批文旅项目,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做优做强龙头景区,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栾川老君山景区迈入国内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景区阵营,嵩县白云山景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上线“享游洛阳”文旅消费平台,探索“以节促消费”的洛阳模式。推出“古都夜八点,相约洛阳城”“古都新生活,时尚洛阳城”系列消费活动。
(五)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上一篇:“海洋精灵”“青岛小嫚”“青小稞”……城市地域IP让青岛特色文化变现
下一篇:温州日报要闻版刊文:平阳坡南街,走出记忆中的“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