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1-10-19 16:53:28 来源:tzgh.org 作者:泰州新闻网 112次
眼下正是碧根果苗嫁接的关键时候。作为大包干发源地,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的碧根果育苗已成了富民产业,但每年到了嫁接时节都需要到外地请专人来做嫁接。“苗木嫁接能将原本5年以上的挂果时间缩短至3年左右,这是一项关键技术,需要人工一棵一棵来做。本地有人可以做嫁接,但是速度不快,技术也不够成熟,所以要请外援。”垫湖村党总支书记周磊告诉记者。
经过嫁接的碧根果苗。 周磊 摄
垫湖村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记者在多次采访中发现,多地乡村振兴缺乏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农业技能人才为何缺乏?如何培育并留住技能人才,搅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记者赴多地进行了调查。
找不到技能人才,70岁成了田间的“年轻人”
常熟市碧溪街道龙桥村种植户陶建平今年58岁,在村里承包158亩地,种植南瓜、西兰花、大豆、大蒜、玉米等农作物。当下正是玉米采收时节,指着田里正在忙碌的4名工人,陶建平告诉记者: “这几个工人70多岁,算年轻的了,现在田里干活的都是七八十岁的,再年轻的人就到厂里去。”陶建平说,工人工资按照小时结算,除草的一般是8元/小时,打药水的,懂些技术、年轻些的是20元/小时。这片土地他种了有四五年了,时常会遇到些小问题,但是本地很难找到技术专家来做指导。“80多亩太仓白蒜需要做组培脱毒,我每年得到南京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帮忙。”
常熟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钱彪说,常熟市有二三十年的蔬菜种植历史,原先是以小农户为主的经营组织模式,如今劳动力变化倒逼产业转型。“现在本地劳动力呈现断档状态。上一代种田的劳动力多数已经60多岁了,体力下降,尽管我们做过一些改善措施,但没有承接人确实影响产业发展。比如,蔬菜种植需要常常浇水,这批人挑水灌溉不方便,我们就将水管接到家里,这个设施把农户种植时间延长了几年。本来65岁挑不动水了,有了这个设施还能再种几年。又过了几年,现在70多岁了,有这些设施也种不动了,农业种植处于无人接替的尴尬境地。”
钱彪说,农业产业还要发展,当地的破题之路是机械化转型和培育新农人队伍。“机械化种植就是要土地流转集中种植,引进高技术机械。而新农人又包括3类,一类是真正的生产经营业主,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一类是技术人员,当前比较欠缺,还有一类是类似于产业工人的职业农民。当前第一类已经有了,第三类产业工人对于年龄要求没那么高,一方面有本地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引进外来劳动力,只要有一定酬劳,是可以组建这批队伍的。第二批技术人员,现在有但是不多,我们下一步就是集中要培育这样的人才。目前我们和省农科院合作打造了一个亚夫科技服务站,请专家为我们的产业发展作指导,更是依靠专家来打造一支技术队伍。”
连云港市东海县如辉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邱鹏辉大学学的是都市园艺专业,2021年毕业后返乡随父母做花卉生意。2021年,他成立公司,主要在双店镇做百合花、盆栽、多肉和鲜切花销售,目前种植基地100多亩,年利润超200万元,公司成员也增加至20多人。但令他苦恼的是,公司成员的结构一直不够年轻化。“目前公司员工以60后和70后为主,都是本地人,80后、90后非常少。其实公司招人能招到,但是我们需要能动脑和有口才的人,做花卉生意就要重点招懂销售和做直播的人,希望能找到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年轻人。但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被大城市虹吸走了。悲观一点说,未来技能型年轻人才可能进一步往外流失。”邱鹏辉说。
邱鹏辉今年28岁,是公司中极少数的年轻人。 受访者供图
目前垫湖村碧根果育苗面积超1000亩。周磊告诉记者,每年八九月份,村里都要专门到河北请三四十名技术人员,专车接送,专门安排食宿。“这些技术人员只需负责嫁接工作,酬劳是一棵苗0.5元,每天每人平均能赚600元。我们村里的常住人口大多在50岁以上,作为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只有80元左右。其实我们也有意识地在培养一些人学习嫁接技术,但说实话老年人学习能力没有年轻人那么好,真想要培养一支队伍,还要几年时间。”
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的碧根果育苗基地。 周磊 摄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东北采暖用煤将100%实行中长期合同价
下一篇:泰州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市行政审批局加强注销登记审管联动 营造守法守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