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1-10-09 16:32:32 来源:tzgh.org 作者:泰州新闻网 117次
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基层民政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服务领域拓展与人员力量减少的矛盾、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与救助服务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救助经费日趋增加与基层民政经费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近年来,市民政局以姜堰区为试点,以社会力量发展撬动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提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是社会化运作,打造“泰有爱”慈善和社会工作站。联合财政局和慈善总会制定《泰州市“泰有爱”慈善和社会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市本级投入200万元,对“泰有爱·慈善小屋”进行提档升级,在每个乡镇(街道)打造一个“泰有爱”慈善社工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慈善资助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社会组织进驻,为困难群众提供基础服务、兜底服务、增能服务和特定服务等四大类救助服务,将低保、特困、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与困境儿童关爱进行职能叠加,形成线上综合救助平台“一门受理”、线下慈善社工站“集成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缓解基层救助力量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把慈善社工站建成力量聚集的基地、项目推进的平台、民政服务能力提升的加油站。
二是信息化支撑,建设智慧救助平台。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社会救助改革,聚焦解决救助政策碎片化、救助信息孤岛化、救助力量分散化等问题,建设智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用大数据跑赢困难群众需求,实现“快速预警、模糊申请、精准核对、智能计算、一网通办”的高效智慧救助,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在“泰州通”App上设立社会救助手机申请端口,在救助政策、条件、标准、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将具有社会救助职能的16个部门(单位)的26类社会救助事项全部通过智慧救助综合平台进行办理,实现“一门受理、一网通办”。将救助对象信息管理系统、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资金发放系统等统一集成至智慧救助综合平台,实现求助申请、核查审批、资金发放、档案管理“上下联动、无缝衔接”。
三是专业化发展,完善以社工人才为主的民生专员制度。统筹社会工作者、儿童主任、民政协理员、社保协理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建立民生专员队伍,落实定期走访、主动帮办机制,定期收集汇总困难群众个性化的救助诉求,在满足困难群众物质需要的同时,精准提供照料护理、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多样化的服务,将救助范围从物质领域延伸至精神层面,为困难群众打造一体式“呵护方案”。开设“凤城社工”云课堂,全方位、成体系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超过3.4万人次。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民生专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今年全市报考人数超过1.1万人,较去年增加5758人,增幅达51%,社会工作的吸引力和认可度明显提升。
上一篇:泰州市人民政府 市(区)动态 姜堰区“四则运算”力推教育“双减”落地生根
下一篇:泰州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我市国庆假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